星期二, 3月 20, 2007

[心得]《飲食全球化:跟著麥當勞,深入東亞街頭》

Golden Arches East 2006 Edition
作者:詹姆斯.華生/主編

這是本觀察討論金色拱門-麥當勞-在東南亞五個城市:北京、香港、台北、首爾、日本的發展。看看被視為西方(特別指美國)的速食文化代表-麥當勞-如何在對飲食相當講究的這幾個地區紮根拓展,如何融入在地、如何在維持全球標準化的過程中,融入東方的飲食,以及所遭遇到的問題:環保、勞工、肥胖、文化入侵。

 

不過我覺得針對台北的章節實在是太少了。而且牽扯到本省外省的政治觀點,因為麥當勞不是外省也不是台灣料理,是第三方的飲食,也是對西化(進步、媚外)的象徵。

麥當勞是在1984(民國73)年進入台灣,那時候的我正好是讀國小,當然不可能會去注意這種事情。但是對於我們這些不是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小朋友而言,速食店形象反而是像「香雞城」這樣的,有可樂、有薯條,當然還有香噴噴,烤的金黃的手扒雞,載上塑膠手套,灑上胡椒塩,從熱呼呼的烤雞上撕下雞腿,香脆的外皮和香嫩的雞肉和快要滴下來的肉汁。

但是後來,香雞城不見了(霍爾的移動城堡?)。小孩子對這種事情並不會太在乎。剛剛上網GOOGLE了一下,才發現居然都關了,只剩下宜蘭的最後一家。

「可預期的飲食經驗(p.36)」我想這也是一個重點,你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吃到一樣口味的漢堡和薯條(好吃與否純屬個人喜好),但是你沒辦法去預期這家自助餐店的排骨會和昨天那家的一樣,甚至是炸的是滷過的有沒有骨頭都不確定,除非你吃過了。在台中吃的陽春麵不會和台北的一樣,即使相鄰的2家店你也無法預期。最簡單的炒飯,我曾吃過難吃到吃幾口就無法下嚥的。

  1. 沒想到麥當勞的乾淨竟然也是早期吸引人潮的重點之一,因為以前的餐廳都不注重衛生。
  2. 排隊,也許台灣從小就教育要排隊,還好,在北京、香港、莫斯科都要再教育消費者排隊的觀念。
  3. 速食是很快的上菜,很快的吃完、在東南亞卻成了交誼的地點。
  4. 麥當勞的客戶目標是兒童,北京的兒皇,生日慶生
  5. 麥當勞是點心,不是正餐

 

順便閱讀

  1. dAb's blog: [吃食] 懷舊美食香雞城
  2. Gaspar.info | 東鞋西煮: 阿醜小店照No42.全台最後一家香雞城
  3. 小包三月天 - 全台最後香雞城